零重空间--将亮相第十届中国(北京)军事智能技术装备博览会

图片 1

 

展位号 A117,欢迎莅临!

企业简介

 

图片 2

 

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零重力实验室)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为用户提供立方体卫星开发、卫星制造、卫星数据应用和航天芯片测试等卫星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已形成卫星自主研发“一核心两支撑”的商业模式——业务战略以卫星制造为核心,以商用航天器供应链和遥感大数据服务为支撑,拓展业务领域。围绕国防建设需求,在侦察、仿真、训练、指挥、决策等方向,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无人机监管、空天数据融合应用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和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服务。

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专精特新”型企业,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公司核心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军民融合重点产品,并取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证、CMMI三级认证、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质量管理认证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等。

研发投入1.5亿,在卫星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柔性生产线、低成本制造、核心载荷研制等方面保持国内技术领先地位。核心团队来自体制内,与科工集团(九院、五院)、华为、中兴、大唐等国家队,多位院士、中高级以上职称及硕士以上近百人。

产品简介

 

图片

 

智能遥感卫星大数据一体机

 

图片 3

 

可搭载DeepSeek大模型及融合多模态数据的卫星遥感智能一体机

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四大核心能力重构遥感数据应用链条:

1.轻量化部署:支持本地灵活配置算力与存储资源,按需解锁模型与流程,降低初始投入成本;

2.智能解译:可通过集成Deepseek语言算法模型或自研模型,通过AI指令自动生成专业图像与报告,减少人工依赖;

3.数据共享“拼车”:建立卫星数据共享生态,激活闲置资源,构建“卫星制造+应用”自循环体系;

4.开放接口赋能:兼容多源数据,开放行业共用接口,助力AI技术快速融入业务场景。

可融合DeepSeek全域感知大模型凭借三大突破性能力,推动遥感数据分析从“人工判读”迈向“自主认知”:

1.跨模态时空理解:融合卫星影像、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等多维度信息,建立时空关联分析框架,实现如“台风路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的链式风险推演;

2.小样本自进化学习:通过独创的增量式联邦学习架构,小批量标注样本即可完成特定场景算法迭代,模型更新效率较传统方法显著提升;

3.因果推理决策树:突破传统图像识别的感知局限,内置相关行业知识图谱节点,可自动生成“问题诊断-影响评估-处置建议”三级决策报告。

解决传统遥感服务交付中存在的数据规模庞大、处理复杂、部署繁琐等困难,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遥感数据处理及解译的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影像智能解译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一个集影像数据存储管理显示、智能算法解译、解译结果显示及管理为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可应用于自然资源、农林水利、国土测绘、生态环境等行业,有效解决最终实现遥感数据处理智能化、数据应用增值化、应用能力开放化,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图片

 

地面科研教育卫星

 

图片 4

 

基于入轨正样卫星的设计理念采用的普通工业级级元器件、组部件打造的科研教学产品

1. 可以全面模拟遥控遥测、数据传输、在轨充电、对地拍照、姿态控制、电源管理、星务管理等功能;

2. 采用与正样卫星同型号的星载计算机、电源提供接近真实的实验环境。星内的敏感器、执行机构可实时进行信息反馈或执行相关指令;

3. 科研教学卫星保留与正样卫星相同的功能接口,可根据需要加装正样级敏感器,灵活适配各种实验教学需求;

4. 科研教学卫星使用普通工业级元器件、组部件,成本仅为正样卫星的约十分一。

 

图片

 

通遥一体化卫星

 

图片 5

 

低轨微纳通遥卫星平台

1. 基于零重力实验室成熟的的15kg遥感卫星平台进行硬件、软件双升级,搭载激光通信载荷,打造了总质量小于27kg的通遥一体卫星;

2. 载荷可实现星上智能化处理并利用激光传输终端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同时卫星平台自身也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对平台上下电、数据传输、图像处理等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3. 升级版姿态控制及热控系统,良好的姿态稳定性和整星热管理,可实现星间激光通信验证。

 

图片

 

卫星信号接收地面终端

 

图片 6

 

可在特定工作状态下实现卫星信号的捕获、跟踪与联合定位,并支持短报文通信、无源定位等功能。

广泛应用于个人、企业和公共领域,面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用户。

产品包含北斗短报文类、窄带卫星类、北斗警用类、宽带卫星类、铁路专用网、防爆类等。

产品应用或优势

提供垂直于卫星制造以及应用的卫星全生命周期业务。

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经验丰富、可高度定制的特点及优势。

可满足不同用户针对不同场景的实验及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