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举措构建高效完备的军民融合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西安市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重点突破的改革任务。如何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是推动军民融合改革成功突破的首要任务,建立高效完备的军民融合服务体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高效完备的军民融合服务体系离不开人才、平台、金融的有机结合。

一要着力培养军民复合型人才,发挥人才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才是破解军民融合发展瓶颈、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联合培养。在政府主导下,以重大军工项目为抓手,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置定制化课程等方式,支持涉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创新,培育军民两用的复合型人才。比如,西安工业大学可以与“参军”的民营企业联建、联办“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企业管理”等专业,重点打造一批既掌握核心技术、又善于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由西安市发改委、西安航天基地与西安光机所共同发起建立的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的作用,通过研究院智库,集合一批各领域专家,培育一批高科技“种子”,并与政府各部委、军方等,共同论证新兴技术领域军民融合项目,为我国我省我市提供项目总体设计规划方案,为军民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供支撑。三是创新军民融合人才服务管理。借鉴绵阳市建设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平台的经验,筹建西安市军民融合人才交流平台,探索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人才“专业管家”服务,让人才服务更加智能。在确保国防科工用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军民融合人才招聘和供需对接工作,实现人才定制服务开发,构建军民融合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二要构筑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军民供需对接的纽带桥梁。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的原则,依靠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军民融合企业提供信息查询、设备共享、技术交流等服务的载体,是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一是加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市场机制、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原则,通过信息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与利用,建立知识产权与军民融合的桥梁,打通专利技术与产业实现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在确保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实行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共享。二是加大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权威的民营企业军工管理渠道和信息发布渠道,对通过“军工四证”联审的“民参军”企业,按技术成熟度和需求度、产品重要等级、产品涉密等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估,及时将结果进行公布。加强与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公开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发布采购需求信息,使所有潜在的厂商都能够通过正常渠道了解装备科研、采购和维修保障方面的信息、政策和程序,切实解决民企“参军”的信息不对称与安全保密问题。三是加大技术交流平台建设。依托西安全面创新试验区军民融合“一区两园三基地”建设,打破军地隔离发展模式及体制性障碍,不定期举办军民科技成果和项目推介会、专题对接会、交流会、展览会和“走进军工”“走进基地园区”等活动,促进技术、人才、成果、产品的交流合作。筹建军民融合企业商会和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多渠道吸引各种资源进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来。四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筹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充分利用和发挥西安环大学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西安科技大市场等科技转化平台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线上线下军民融合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三要健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期有效支撑。健全高效的金融服务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弥补军民融合资本缺口、助力市场配置军民融合资源、支撑利益“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大军民融合专项发展基金投入。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尝试“后补助”试点,形成“企业决策、先行投入、协同创新、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实施机制。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孵化期项目、有市场竞争力的军转民产品、民参军企业,按国家政策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政府主导下,按照重大项目规划要求,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重大军品项目,给予“民参军”企业研发风险资金补偿,提高其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研发激情。设立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建立投融资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通过银行贷款、股权交易、合作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军民融合发展。发挥市场作用,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军地资源配置,推进军工企业采用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吸收各类社会资本。